一脈相承?多點創新?立體傳播——《拿手好戲》印象
8月27日晚,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沉浸式戲曲研學文化節目《拿手好戲》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開播。節目邀請王珮瑜、何賽飛、小香玉、吳瓊等戲曲名家擔任戲社社長,借助青年戲曲演員和跨界嘉賓的視角,在“研學+創演”的過程中,帶大眾了解、學習戲曲知識,沉浸式感受戲曲藝術的魅力,深探戲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拿手好戲》的成功,源自于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自信和堅守,體現了繼承中的融合,發展中的創新,與觀眾和用戶實現了審美的共鳴與情感的共振。
一、讓戲曲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拿手好戲》以傳統戲曲為主體內容展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視角審美表達,以沉浸式研學為表現形式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傳承與傳播,節目呈現出濃厚的東方韻味與中國風范,彰顯中國傳統之美。
首先,全方位展現傳統戲曲的韻律之美。《拿手好戲》以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為主要研學劇種,兼設百花戲社,南腔北調,盡顯中國戲曲的博大精深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節目讓各個領域明星來體驗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戲曲文化,賞經典,品曲味,學戲魂,讓他們進行一次精神的提升和對中華文化的感悟。學員們都拿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戲,了解、學習、領略到了中國戲曲的瑰美。
其次,多要素烘托戲曲文化的外在之美。與以往演播廳攝制的文化類節目不同,《拿手好戲》以中國古典園林為研學場所和拍攝基地,園林風格與戲曲特色遙相呼應。傳統文化元素的設計俯拾皆是、頗具匠心。如用猜謎的方式設計腰牌,以傳統文化為謎題解謎學員特點。吳儂軟語小百靈指黃齡,蜀地木蘭、剛柔并濟指李斯丹妮,越地佳麗、師出名門指陳欄芳。學員的古學堂、筆墨紙硯的考試工具、何賽飛的毛筆字、吳瓊的茶藝等等,每個場景細節的設計都浸透著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再次,深層次彰顯戲曲家的內在之美。《拿手好戲》不僅呈現中國戲曲的藝術之美,也充分展現了中國戲曲人的精神之美。豫劇戲社社長小香玉在講述豫劇的時候說,優秀的演員要能夠感受戲比天大的精氣神。京劇社社長王珮瑜告誡年輕學員不但要勤奮,能吃苦,更要有規矩意識,沒有戲里戲外的規矩,難成藝術方圓。
二、讓古典與時尚在創新中融合
中華文化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的特性為文化類節目的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內動力。戲曲是在不斷借鑒和融合其他藝術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拿手好戲》節目也采用了多種融合手法在傳承中創新了中國戲曲文化。
首先,節目體現了古今融合的創新理念。中國戲曲既是古典的,也應該是時尚的。創演是《拿手好戲》的最大亮點。如尚雯婕采用“電子風+念白”,李斯丹妮說唱李白詩,張顏齊“京劇+說唱”,梁漢文表演“流行曲+粵劇”等,百年經典戲曲與現代流行音樂碰撞出了時尚的火花;現代藝術與傳統文化嫁接展現了古典的神韻。
其次,節目帶來了真假難分的夢幻之美。“來時皆是臺前客,沉浸便為戲中人。”《拿手好戲》采用貼近年輕學員審美訴求的方式,讓他們感知中國戲曲的美與韻。在主題為“相遇”的研學節目環節,越劇園里設計了紅樓夢游園的場景,讓賈府人物活靈活現在學員眼前;京劇園設計了真人版的《同光十三絕》,讓觀眾一時難分戲里戲外,場上場下;黃梅戲園設計了《天仙配》選段,七仙女下凡到學員身邊,帶來陣陣驚喜。
三、從多方認可到立體傳播
作為一檔創新性很強的傳統文化類節目,《拿手好戲》無疑是成功的。但是,在媒介和信息過剩的今天,優秀的節目還需要成功的營銷。《拿手好戲》的綜合營銷傳播同樣可圈可點。首先,節目獲得了戲曲圈內的廣泛認可和專業傳播。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浙江小百花越劇院等戲曲院團和專業人士對該節目的創作與創新都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是專業類節目成功的基本標志。其次,節目在年輕人中傳播廣泛。節目在微博、抖音、快手、視頻號等新媒體上有大量的年輕人參與互動就是最好的例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節目受年輕人歡迎比受專業人士歡迎更有價值。第三,節目贏得了一定數量的海外觀眾和用戶。據了解,該節目在美國、法國、日本、意大利、法國、加拿大、俄羅斯甚至南非都有一定數量的觀眾,且積極參與央視頻組織的“云鑒賞團”的節目互動。這種現象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文化形象當然有正面的促進作用。當然,最能說明《拿手好戲》節目成功的還是來自于媒介本身傳播相關的數據。截至2022年10月25日,該節目已經連續九周登頂文化類綜藝影響榜TOP1,累計曝光達54.6億人次,累計全網熱搜熱榜502個,話題閱讀量破17億人次,全網視頻播放總量破8.5億人次。
藝術之路漫漫且修遠兮。《拿手好戲》還是一檔新節目,在故事性、戲劇性、文化性和藝術性等方面還有不少創新和完善的空間。期望《拿手好戲》越來越拿手,更多的好戲在后頭!
作者:
陸地,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孫延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